失信与除名查询系统 |
语言选择:中文(简体)
选择您的语言
选择不同的语言,将会呈现不同的内容信息
新闻资讯
首页 新闻媒体

【创业浙商】浙商冯海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在景色优美的江南水乡西施故里,崛起了一位铜业精英。在历经十六年的磨砺后,他用16万元将他的企业送进了“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最具竞争力民营企业50强”的行列!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就是海亮集团董事局主席冯海良。

 

 

创业篇:踏平坎坷成大道

 

20世纪80年代末,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处处涌动着市场经济的滚滚洪流。“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地处钱江腹地的诸暨市店口镇人,驾东海之风,乘钱塘大潮,打开思路,舒展筋骨,抖擞精神,走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掀开了民营经济波澜壮阔的新篇章。

 

天下大势,顺者昌

1989年底,目光敏锐的冯海良,从刚刚兴起的店口五金行业中看出端倪,发现了商机。他审时度势,把握机遇,毅然辞去了“供销社经理”工作,千方百计筹集了16.5万元,办起了诸暨县铜材厂(今海亮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亮)。

厂办起来了,可戏怎么唱?冯海良首先对店口五金市场及国内供需状况进行了详尽的调研分析。他发现店口的铜加工作坊虽然多,但规模小,技术含量低,设备落后。国内铜材供需矛盾明显,品牌企业、规模企业很少,市场潜力巨大。

冯海良认定: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冯海良决定:破釜沉舟也要把工厂做大做强!

正是冯海亮这样一个果敢的决定,将自己推上了一条风雨坎坷的创业路,也就是这样一个大胆的决策,改变了中国铜材加工行业的格局。

 

十年铸就达摩剑

创业初期的诸暨县铜材厂,只是一个作坊式的小加工厂,产品档次很低,既无资源优势,也无政策扶持,技术短缺,资金不足,生产经营活动捉襟见肘!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现实是梦想起飞的摇篮,但也是扼杀梦想的炼狱。面对困难,有的人被吓倒,有的人选择退却,与成功和机遇擦肩而过。而乐观坚强的冯海良,却表现出了接受“大任”之“斯人”的大智与大勇。在他看来,这是机遇对他的考验,只要闯过这道关,越过这条槛,就会柳暗花明,就会拿到阿里巴巴打开宝库的金钥匙。他用这种永不服输的精神激励自己,也影响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一直到今天,提起当年的创业历程,和他一起“奋斗”过来的人,都能讲出许多许多动人的故事来。

谦虚勤学成行家。从衣食无忧的供销社经理到自谋生路的厂长,这一跨度极大的角色转变,很多人都会难以适从。在供销系统中,典型的“卖方经济”。“供”是国家的事儿,“销”是老百姓找上门,没有太大的压力。当厂长就大不一样了,既要抓采购、搞生产,又要学财税知识,还要自己跑市场搞销售。真可谓既当爹又当妈!任何一项业务不通就可能会被卡在瓶颈里。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冯海良是白天跑采购进原料抓生产,晚上找来财税、法律、有色金属等方面的书籍,如饥似渴地读,没日没夜地看,难以理解的,他就虚心地向别人请教;对于别人提出的批评意见,他认真听取,潜心研析,吸取精华。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冯海良谦虚好学,博采众长,很快便成了厂里真正的“舵手”和铜材加工领域中的行家。在他的带领下,企业规模迅速发展,很快便成了诸暨县铜加工行业里的小“龙头”。

踏破铁鞋拓市场。历经两三年的发展,工厂的规模日益发展壮大,周边市场基本饱和。拓展外地市场,寻找发展空间已是迫在眉睫。为节约费用,掌握第一手的市场信息,冯海良亲自到全国各地跑市场。十几年前的火车,平均时速只有四十多公里,因为票价比较便宜,所以人很多,车厢里经常挤得水泄不通,连上趟厕所都费时费力。车内没有空调,污浊的空气里散发着恶心的臭味。有一次,火车上的人特别多,等他费九牛二虎之力登上火车时,发现自己的一只鞋子被挤在了车门外……在这样的条件下,冯海良抱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创业精神,往返在大江南北的大小工厂,奔波于长城内外的铜企业,想方设法“接触”各企业领导,向他们介绍海亮和海亮的产品。苦心人,天不负。在冯海良的不懈努力下,许多大企业领导被感动了,他们开始转变对民营企业的认识,与海亮建立起广泛的业务关系(1998年,在铜材供不应求的关口,这些领导又回过头来找冯海良,希望能给他们提前供货)。海亮也因信誉好,价格合理,服务到位,赢得了客户的信赖,产品销路非常通畅。市场打开了,血脉盘活了,积蓄的能量得到了释放,海亮的技术和品牌在市场的博弈中,也日渐丰满强大,这为志向高远的冯海良实现“做精、做强、做大,创新、创优、创名”的战略目标,打造了一把无坚不摧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山高人为峰,永不满足的冯海良厉兵秣马,帅旗一挥,向着中国铜加工行业的高地继续迈进。

善弈者谋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冯海良深知,企业经营不能急功近利,必须用超前的战略眼光,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判断和规划。他把企业经营所积累的资金,除部分用于改善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外,全部作为新鲜血液注入企业,进行设备更新,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和开展职工教育培训等,以实现企业的滚动发展。冯海良希望在最短的周期内,建立起行业领域内的技术领先优势、品牌高端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

1996年,正当国内铜加工行业跌入低谷,同行企业大部分难以为继,纷纷停产转行之时,冯海良慧眼独具,通过细致的市场调查和摸索,综合东南亚金融风波等国际情势,对国际铜材市场发展态势做出了理性的判断。他逆风飞扬,投资2500万元改扩建铜管生产线!这种“不合常理”的出牌,当时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冯海良以大企业家所特有的非凡气慨,坚持真理,大胆创新,锐意进取。风雨过后是彩虹。到1998年初,金融风波逐渐退潮,市场回暖,铜材市场再度出现“现货短缺”——冯海亮的预测再次变成了现实。

与此同时,海亮的铜管新线正式建成投产!产品一经投放市场,立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雪片般飞来的订单很快超出了工厂的生产能力,卖方市场再度出现……,当初为了打市场,冯海良拜访过的那些大企业老总们,纷纷回过头来求冯海良为其“开后门”供货!
冯海良踏平坎坷,终成大道。然而,就在一般人陶醉于“功成名就”时,大智若愚的冯海良又开始了新的筹划。他望着办公桌上一叠叠的定单,像一个功力深厚的国际象棋特级大师,面对一盘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绝妙好棋,不仅不急于求成,反倒陷入了沉思:如何尽快将优势转化为业绩?如何将小胜转化为大成?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冯海良终于再施重拳……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发展篇:直挂云帆济沧海 借力发力壮大实力

 

产品订单多,市场空间大,行情走势牛。善于把握机遇、创造条件的冯海良怎会让这样好的机会从身边溜走?面对气势如虹的企业发展态势,冯海良积郁多年的凌云壮志,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果断做出“做精做强做大,创新创优创名”的战略规划,提出要做中国第一家实现年铜材产销量突破10万吨大关企业的战略构想,希望以此重新定义中国铜材加工行业的市场格局!

 

气度影响格局,思路决定出路。为了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冯海良于1998年开始了大规模的并购扩张运动,即收购同行停产、半停产企业,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和能力。铜材加工行业,不同于短线行业,建设周期长,投资强度大,这对于瞬息万变的市场来说,显然是不合时宜的。经过大量细致的调研和论证,冯海良发现市场萧条期大量“关停并转”的中小型铜加工企业,大都由于缺技术,少资金处于“休眠休克”状态。因此,冯海良大胆决策,对这些“双休”企业实施兼并收购,整体嫁接移植,统一用海亮文化整合教育培训,用海亮管理模式进行指导,用海亮技术和工艺进行装备。当时,东阳的一个全国知名的企业要出售,冯海良以90万元购得了一套先进设备。与此同时,桐乡一家铜管厂的全套生产设备较好,因为市场和技术的原因想卖掉,冯海良考虑到土地、厂房的售价及今后市场的变化,提出了“设备买下、厂房租用”的思路,大大节省了成本、降低了风险。1999年上半年,上虞某铜材有限公司经营出现了严重困难,冯海良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进行考察,并迅速做出了租用的决策,再次实现了低成本扩张。通过这几次漂亮的并购战役,冯海良借力发力壮大了海亮集团实力,一个跨区域的铜材大企业已初具雏形了。

 

产品升级再上台阶

作为公司的老板、旗手,冯海良对市场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是最关注的。经过大量的调研分析,他发现内螺纹薄壁紫铜盘管大量依赖进口。这给铜加工行业向高档次、精细化方向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遇。几经论证后,冯海良于2000年6月再挥大手笔,斥资2.5亿元,分三期建设年产3万吨的高清洁度盘管及内螺纹盘管项目。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实施,到2001年7月份一期项目提前建成投产。而在海亮集团的第三个工业园区内,投资2000多万元引进的低氧铜杆生产线也于2002年7月投产,年产能力达4万吨,增加产值6亿多元;2004年4月,总投资3.9亿元的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内螺纹铜盘管第二条生产线在海亮第三工业园正式开工建设,计划2005年年底建成投产。该工程主厂房总占地面积为55600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铜盘管生产车间,标志着海亮的产品档次、生产规模和科技含量将突破新的高度。这些新增高精尖项目,为海亮进行产业升级调整,实现跨越式发展,领先行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技术创新彰显实力

品牌是企业的旗帜,技术是企业的支柱。中国许多企业因缺少核心技术而受制于人,不得不做贴牌,这是冯海良心中一个永远的痛。

为满足日渐“挑剔”的市场需求,加快新产品研发,冯海良早在1999年就成立了浙江海亮铜加工研究所,该所一直承担着为海亮集团研发新产品的任务。根据获得的市场信息,铜加工研究所相继开发了蚊香盘管等系列产品;在住宅用铜水管有着良好市场前景时,他组织技术人员又着手开发了覆塑铜水管、空心连铸铜水管等水暖器材,一举打破了日本、韩国企业在东南亚市场的垄断地位。一些国际知名的水暖卫浴洁具公司相继成为海亮的客户。内螺纹铜管模具的研制成功,改变了我国内螺纹高档铜盘管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海亮彻底摆脱了“大路货”,走上了“高精尖”发展道路。

核心技术的产业化,进一步助推了海亮的腾飞,缩小了与国际行业龙头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2002年,由冯海良牵头,浙江海亮铜加工研究所先后研发出了科技含量更高的内螺纹铜盘管和高低齿内螺纹芯头。其中内螺纹铜盘管获得了在美国匹兹堡举行的第18届世界发明、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国际金奖;高低齿内螺纹芯头荣获第51届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金奖。带队参评的冯海良先生也同期被聘为世界生产力促进委员会专利开发中心高级技术顾问。随后,这两项科技成果又荣获国家级重点新产品称号,通过了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验收。

 

目前,海亮铜加工研究院在冯海良的亲自参与下,与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十几所高校及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去年年底公司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崇祺、俄罗斯工程院院士马福康教授担任技术顾问。2005年4月,海亮集团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式挂牌成立。

 

海亮集团在科技领域广种密植,成效斐然;科技对企业的渗透密度在加大,企业科技创新的力度在增强,职工参与科技活动的激情在提高。从车间QC小组,到每个岗位上的员工,再到集团研究院的每位专家,都有强烈的革新意识和创新理念,都有创新的激情和动力。时时创新、事事创新已经渗入到公司的所有领域。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海亮陆续出台了多项科技创新奖励制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亮创新文化,造就了一支强大的科技新生力量,实现了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快速发展。创新已不仅是企业的科研行为、单一行为,更是一种组织行为和自觉行为。创新文化的形成,为海亮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海亮已取得8项国家、省市级重大科技成果,拥有和申请国家专利21项。8月份,公司又申报了HB—20无铅易切削黄铜棒和HSB内螺纹复烙机两只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目前,省科技厅已立项上报。公司先后获得浙江省、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企业称号,海亮研究院被认定为省级企业重点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绍兴市专利示范企业。2005年9月,海亮牌内螺纹铜管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

 

海亮依托强大的技术优势,实现了由制造型向创造型企业的转型,占据了国内市场的高端位置,产品批量出口国际市场,冯海良所期盼的行业龙头地位得以巩固,海亮品牌建树再攀高峰。

 

 

实施全球发展战略

 

合资合作。随着中国WTO的逐步深入,为了让海亮真正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冯海良与韩国金氏公司合资组建了绍兴金氏机械有限公司,以制造、销售铜加工机械设备为主。这不仅为海亮提高设备装备水平,改善技术和工艺条件、扩大产能,提供了后备支持,也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通过多方促成,冯海良又与台湾大又公司和浙江三得利公司合资组建了浙江海亮塑胶管道有限公司,投资4000万元安装了8条生产线,这是冯海良调整海亮产业结构所跨出的重大一步。为挺进美国市场,冯海良亲自组建了海亮集团美国有限公司,从事贸易和房地产开发。今年9月10日,公司与美国高克联公司就铜水道管项目合作议题在上海举行了首轮谈判,合作进展顺利,这标志着海亮新的高新技术合资项目即将启动。

 

为获取更多的人才、信息和资金,冯海良在上海浦东购置商业办公楼,并于2004年成立了上海海亮控股有限公司,加快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进一步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同时,为了给海亮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冯海良又分别在浙江、上海、重庆等地投资5亿多元进行房地产开发。

 

拓展外贸。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产品能否打入国际市场,能否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海亮从战略发展高度把外贸出口放在企业生存发展、做大做强的重要位置来抓。

 

从2004年开始,冯海良首先对外贸部进行改组,成立了浙江海亮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划分亚洲、欧洲、北美、中东、大洋州等销售区域,采用分区域市场拓展模式。为拓展外贸业务渠道,他先后派员赴意大利、美国、德国、俄罗斯、中东迪拜等国家和地区参展,增加了许多贸易机会,扩大了产品和企业的国际知名度。同时,企业重视加快国际认证步伐,目前已通过美国NSF认证(美国食品类产品认证)、获得加拿大WHI标志和美国的UPC认证(洁具类质量安全认证),并在美国等国家进行了商标注册,获得了市场准入资格,拉动了区域外贸销售额。

 

危机应对。2003年以来,国际铜价持续走高,如何巩固既有优势,进一步优化发展模式,提升竞争能力,已是迫在眉睫的新课题。冯海良运筹帷幄,以变应变,他首先通过技术创新把企业“变精、变洋”,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变过去追求做大,重规模铺摊子的粗放型发展思路,调整产业结构和管理模式,集中力量做强主业。第二,从机制体制上,管理精细化上,市场开拓上着手,从深层次解决目前的包括资源枯竭、成本上升、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困难。第三,从简单的产品出口变为资源配置国际化,以及企业经营理念和员工观念意识的国际化。第四,通过期货保值、与国际铜类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手段,变被动为主动,化挑战为机遇。第五,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内涵式和外延式两个方向寻求瓶颈突破,通过内螺纹铜管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竞争力的产品,向上游产业转移,占据行业品牌高地,摆脱低层次竞争。

 

2005年,海亮完成自营出口1.34亿美元,居绍兴民企第一位,贸易伙伴遍及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随着海亮品牌的声誉鹊起,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外贸摩擦也将不可避免。面对经济一体化的市场格局,冯海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在美国等22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商标注册,以降低外贸风险,规避非关税壁垒等给公司带来的潜在危机,同时实现了融资和资源配置的国际化、信息资源的国际化、品牌推广的国际化。

 

加强管理树形象

 

管理水平和成本控制能力是企业竞争最基本的条件,也是企业快速健康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冯海良积极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本战略管理,创新管理模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企业连获全国“安康杯”、“全国企业文化大奖”。冯海良被授予“全国经营管理大师”荣誉称号。

 

推行人本管理。人才是海亮发展的根本,是海亮发展壮大的灵魂。海亮发展到今天,离不开海亮3000多名员工的默默奉献。员工们的生活、工作环境与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则是企业永葆青春活力,实现“百年海亮”目标的基石。冯海良深谙此道。他先后投资1.3亿元,兴建了集办公、酒店、住宅、休闲活动中心等于一体的海亮社区,为企业员工营造了一个高标准、高质量的生活、工作环境。同时,为提高员工素质,冯海良全面实施了企业内涵提升工程,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在企业内部大力倡导企业文化建设,编制了人手一册的《企业文化手册》,并进行长期宣讲,使之深入人心。

 

冯海良爱才、惜才、用才,更重视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他经常鼓励员工自学成才。他规定,只要员工在工作日内有文化培训或考试,可以带薪参加。2005年7月28日,企业与中南大学合办的学历班即将举行开学典礼,正式开课。此次学历班与中南大学联合开办,共有180名技术、管理人员参加,分三个本科班和一个研究生班,本科班开设了工商管理、材料学两个专业,学制3-5年,学费每人3-5万;研究生班开设了MBA和项目管理两个专业,学制3-5年,学费每人6万。本科班和研究生班都需参加国家统一的入学考试,毕业后将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和硕士文凭。值得一提的是,MBA学历班是中南大学在国内开设的第一个企业学历班。四个学历班预计总投资800万元,全部由企业出资。冯海良慷慨为人才,说的少,做得好,为员工所称道。

 

目前,海亮集团工会、团委、妇联等组织一应俱全,他们以党委为核心,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人开展“双思”教育,引导全体员工致富思源不忘本,富而思进求发展。“海亮是我家,发展靠大家”,这已是海亮员工说得最多的一句话。2003年底,海亮企业文化被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家联合会等权威机构评为“2003年度中国企业文化优秀奖”,“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二十年建设实践奖与理论成果奖”(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颁发)。作为公司品牌形象的一张名片,冯海良获得了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个人贡献奖。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海亮集团成长壮大的过程就是逐步完善管理直至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目标的过程。近年来,冯海良非常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于2001年投资500多万元建成了企业ERP系统,实现了全员网络办公,并办起了中、英、韩、日4国语言版本的公司网站。这一先进的企业信息化系统,获得了“2002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企业现代化管理成果一等奖”。同时,海亮在企业信息中心的基础上还办起了拥有上千家会员单位的“中国铜加工网”,为奠定行业信息集散中心的龙头地位,提升海亮品牌形象迈出了一大步。在企业内部管理上,冯海良以“精政高效”为目标,确立了定岗位、定人员、调整领导班子结构的“两定一调”制度,精简了人员,提高了工作效率。集团所属的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被列入2004年浙江省清洁生产试点单位,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争创浙江省绿色企业。另外,公司档案管理也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

 

提高品牌含金量

 

邓小平曾经说过“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拳头产品,一定要创造出中国自己的品牌,否则就要受人欺负。” “神六” 的成功发射则把“自主创新、创建民族品牌”提到了空前高度。冯海良敢为天下先,以创民族品牌为己任,历经16年的磨练与打造,海亮品牌终以其“高品质、高品格、高品位”赢得了市场和用户的青睐,提高了海亮品牌的含金量。

 

品质。自创业之日起,冯海良就倡导“产品无缺陷,客户零抱怨”质量方针,从企业文化的高度,建立了全体海亮人共知、共识并自觉遵守的质量文化体系。在产品上,海亮强化过程控制。生产制造过程是产品形成的关键环节,海亮狠抓质量管理及生产线的质量控制,规范从原材料到成品、入库、包装整个过程的控制,采用进口瑞士直读光谱仪、德国涡流探伤仪进行在线质量控制,利用数显物理试验机、金属图象分析仪进行物理机械、工艺性能的检测,用超声波震荡器、残油检测仪进行清洁度、残碳分析,铜管尺寸偏差逐根首尾检测,铜管外表面逐根感官检查,力学性能、平均晶粒度、扩口试验按批检测,无损探伤、清洁度为在线自动检测,如实记录检测结果,信息反馈形成闭环并有可追溯性,及时发现生产中的问题,分析原因,采取改进措施,提高了盘管产品成材率,产品的一致性和质量稳定性得到用户较高的评价。

 

品格。多年来,冯海良坚持“我们出售的不仅是产品,更要让用户感受到产品的文化。”首先是对绿色环境的保护和奉献。海亮通过技术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了铜的完全再生利用。2002年铜加工材“海亮”牌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品牌;2003年被评为中国十佳绿色产品。海亮内螺纹铜管通过各种知名品牌的空调进入了千家万户。因此,所有的海亮用户,都是绿色环境的保护者,资源节约和对社会的奉献者。

 

品位。“海亮产品,给您高品位的生活”是冯海良关于海亮品牌和产品的基础价值定位。海亮通过优质高效的服务,提升品牌的生命力和含金量。海亮提倡对内服务他人,认真敬业;对外服务用户,热情真诚。海亮通过优化服务理念、优化服务手段和优化服务程序,树立用户第一的营销观念,提出“用户为海亮创造效益,海亮为用户实现价值”的用户观,为用户排忧解难,切实树立“卖出去的是产品,更是服务”的观念,维护好公司声誉。组织精兵强将做好售后服务,以保证满足用户高品质的需求,让海亮用户在使用海亮“中国名牌”时,充分感受到“上帝”般的荣耀和尊贵。

 

切中肯綮抓质量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

善于发现规律,规避风险的冯海良,在企业跨越发展的关键时刻,再次切中了“质量脉搏”,打破了某些企业“非常规发展、非常规覆亡”的宿命……

并购使海亮规模迅速膨胀,产值利税大幅增加,行业地位直线提升,品牌远播,声誉远扬,整个企业处于快速推进轨道。此时的冯海良,又表现出了一个企业家所特有战略敏感。作为三军主帅,别人都在向前冲——要产量,他却在以己之力来“压阵”——抓质量。冯海良认为,质量是根基,无论什么时候,根基坏了,多高的大厦都有坍塌的危险。对此,冯海良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有一次,冯海良到一家国内知名大企业去拜访客户,听取信息反馈。在总经理办公室里,朋友诡秘地笑着说:“你终于被我们给抓住了。”原来,我们公司里提供的两根铜管在生产过程中检出有“泄漏”。按照规定,得接受质量处罚。结果,朋友归朋友,罚款归罚款。按“行规”海亮被处罚了4000元。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事件虽小,但对于善于总结规律,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冯海良来说,客户的反馈才是真正的“大事”。经过对两只“肇事铜管”生产检验过程的追查、检讨,冯海良迅速洞察出,这决不是一个简单的个案,而是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技术力量相对薄弱,质量意识相对淡漠的体现,也是国内众多扩张迅速管理滞后的企业一夜崩溃的“一般规律”。

冯海良知道,“小事”只是一个导火线,是一个开端,是问题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如不及时整改,防患于未然,漏洞会越来越大,问题会越来越多,客户的抱怨、索赔会接踵而至,问题通过链传聚变就会无限放大,形成无法控制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于是,冯海良断然决定,在全公司掀起质量体系教育培训高潮,把产品质量当作企业生命来抓,与个人升迁、晋级、奖励直接挂钩。冯海良强调,抓质量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半途而废。从此,海亮集团开始了漫长的质量强企征途。

为解决产品的质量问题,冯海良亲自督导成立了QC小组,努力完善产品品质,截止目前,已有数十个QC小组在全国性的行业评比中获奖。1998年,公司率先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的认证;2002年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换版转换认证;2003年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4年以来,又引进了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SA8000认证。目前以质量管理体系为基础,海亮正建立、完善“三证合一”内审、管理评审考核体系,定期开展5S现场检查,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了出厂产品百分之百合格。一流的产品质量,及时周到的服务,赢得了国内国际市场用户的一致好评。公司先后被评为全国用户满意企业、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

海亮坚持多元化投资、专业化经营,持续实施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由单一的国内市场发展到国内国际市场同步开拓。到2004年,公司实现自营出口6346万美元、税利2.2亿元,跻身“中国最具竞争力民营企业50强”第30位……

大海航行靠舵手。在冯海良的率领下,海亮集团历经十几年的发展和积累,基本奠定了国内有色金属加工行业的龙头地位。冯海良运筹帷幄,虽掌行业之大“势”,执行业之牛耳,却依然务实低调,面对铺天盖地的荣誉,他在思考海亮集团下一步的战略走向……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战略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管理之神松下幸之助说:“当你领导十个人的时候,你要走在最前面,领着大家去干;当你领导一百个人的时候,你应该走在中间,协调周围的各种关系;当你领导一千个人的时候,你必须在后面,掌握全局,把握方向!当你领导一万个人的时候,那么你惟一能做的事就是祈求上天保佑”。所谓祈求上天的保佑,就是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自然,符合天人合一的准则。领导一万个人的时候,已经不可能事必躬亲,除了制度发展的惯性之外,实际上是靠着一种“思想”在统领这个企业,而这种“思想”很大意义上就是一种企业文化特征在管理上的表现与应用。

从物质文化到行为文化,从行为文化到制度文化,再从制度文化向精神文化,这一嬗变和追求的进程,正是海亮企业文化建设的缩影。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发展到今天的大集团,从只有几句标语口号到“中国企业文化传媒大奖”,2005年12月,企业又获“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殊荣。冯海良在孜孜追求,苦心参悟,以图“起势、明道、优术”,打造百年海亮!“山高人为峰”,海亮要攀登的就是“以制度为核心,以精神为动力”的文化战略珠峰,也是冯海良经营企业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谈起文化,总给人以“虚无飘渺”的表象。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冯海良认为,三到五年的企业靠老板的胆识和魄力,五到十年的企业靠机遇,十年以上的企业靠团队,二十年以上的企业必须靠文化战略。纵览百年企业,积淀下来的无非就是文化。走遍世界的冯海良,深悟为企之精髓,他居安思危,以创建百年海亮的战略眼光审视企业文化建设,他要把“虚”的做“实”,把“实”的做“活”,把“无形”的“有形化”,“有形”的制度化,再把“制度”人性化。通过强化人本文化、品牌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构筑大企业大文化体系,以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广纳人才,实现海亮文化的主流发展和多元发展,建设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平台,通过优秀企业文化的传承将创新的基因植入到员工当中去,以充满创新思维的团队打造百年海亮的优秀品牌。目前,在冯海良的领导下,较为完备的海亮文化、海亮制度,正在指引着海亮人“向更高的攀,和更高的比,与更快的赛”,努力开创海亮新的辉煌。

冯海良站在21世纪的高度指出,海亮要继续推进“高效、卓越、服务、奉献”的企业理念,持续实施“做精、做强、做大,创新、创优、创名”的战略目标,整合发挥“海亮”的品牌优势,优化产业结构,以具有比较优势的高精尖产品,增强核心竞争能力,扩大市场份额;以创海亮品牌为契机,继续高举“科技强企、品牌立企、外向兴企”大旗,推进企业资本国际化、市场全球化、产品名牌化和管理信息化,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把海亮发展为国际同行业中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竞争力较强的知名企业。

 

夫君子之行,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澹泊无以明志……
  

 

修身篇: 壁立千韧无欲则刚


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一向行事低调,不事张扬的冯海良把个人和公司信誉看得高于一切。他在对社会的慷慨奉献和对客户的忠诚中,实现着多赢发展。

 

 

以诚信谋双赢 
尊敬的客户,凡与我公司签订的各项合同和口头约定,我们将按规定时间支付应付款项(遇节假日顺延)。如有违反,我们将按照同期银行利息的10倍予以赔偿。”这是冯海良对所有业务客户做出的郑重“承诺”。“诚信经营,从我做起”,冯海良在全国民企中率先为诚信订立制度,出台了《应付账款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深受用户好评,并被全国20多家媒体先后报道。诚信,既是冯海良的经营理念,更是海亮品牌快速传播、成为知名品牌的载体。

信用也是生产力,讲信用就是创品牌。《韩非子》中说“巧诈不如拙诚。”孔子也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创业以来,海亮始终坚持“信用立企”的经营方针,十几年如一日地做到“三个确保”(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将产品和服务送达客户,确保按时归还银行到期贷款,确保按时支付各种应付款),使海亮诚信体系建设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并日趋成熟深入人心。海亮对员工、消费者、配套厂家、经销商等内部及上下游客户始终如一的诚信已成为一种习惯和意识。海亮品牌也因其所承载的“以人为本”、“诚实守信”理念,树起了用户心中“高效、卓越、服务、奉献”的名牌形象。作为诚信体系中最关键的要素——带头人,冯海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诚信理念为海亮注入了竞争之基、发展之魂。

 

 

以奉献赢尊重

1995年,为了回报地方,实现“教育兴国”的梦想,让更多的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冯海良斥巨资开始投资教育事业,并先后创办了海亮外国语学校和私立海亮诸暨高级中学。2000年,冯海良在这两所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浙江首家、华东最大的浙江海亮教育集团。该集团完全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自己很少参与其中事务,因为他相信自己亲自挑选的员工,他需要解放自己,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去抓产业方向,去考虑企业发展规划问题。目前,两校从幼儿园到高中,包括国际大学预科班在内的在校师生已达7000多人,已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冯海良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已先后资助贫困学生学费、生活费50多万元;每年都要购买大量年货慰问当地贫困户,并将此形成一项固定的传统;市里要修从市区到店口的公路,他二话没说一次拿出200万。同时,冯海良还面向全国招收大量残疾人、下岗工人和退伍军人来海亮工作,为社会的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截止目前,海亮已为社会公益事业捐资达2000多万元。企业被评为绍兴市“慈善之星”。冯海良反哺乡梓,回报社会,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但他始终刻意保持低调,他是一株馨香四溢的幽兰,任凭“求者遍山隅”,一贯澹泊明志、行事低调的他却从不接受媒体的采访,他视名利如浮云,洁身自好如修竹腊梅,“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颂和尊重。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荣誉篇:谁持彩练当空舞 

人生的价值只能与他对社会的贡献划等号,而不能以他所拥有的财富来衡量。‘海亮’努力把对社会贡献的最大化,作为永恒的追求。”这是冯海良的座右铭,也是他对自己对人生的承诺。

16年的艰苦创业和奋力拚搏,冯海良先生赢得了众多荣誉,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同与称赞。他先后被评为中国经营大师、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全国乡镇企业家、中国民营企业杰出代表、2002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加工业突出贡献人物、2003年度中国有色行业有影响力人物、浙江省创业企业家、浙江省十佳创业浙商、浙江省劳模、浙江省民营经济功勋人物等荣誉,被推荐为国际铜加工协会董事会董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铜加工发展中心副理事长、浙江省企业联合会副会长、浙江省经营管理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理事会副理事长等。

荣誉之于冯海良,造福一方百姓,肥沃一方土地的知名企业家, 他当之无愧!

他所精心经营的海亮集团也在同行业中取得了骄人的业绩。2001年,海亮荣登“中国有色金属最大经营规模乡镇企业100家”榜首;2002年,海亮全年铜加工材总产量达到12万吨,成为中国历史上首家年产量突破10万吨的铜加工企业;到2004年,海亮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铜管、棒生产供应基地之一。同时,海亮集团先后被评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行业标准起草单位、全国用户满意企业、全国重合同守信用单位、浙江省人民政府“五个一批”重点骨干企业、浙江省冶金行业十佳优秀单位、浙江省行业最大贡献企业、浙江省诚信示范企业、浙江省经营管理示范单位、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黄金客户和百佳信用企业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

心有多大,天有多广,舞台就有多宽。冯海良的眼中是世界,心中装满了全球的铜,他的目标是做世界的“铜加工业巨人”。

作为2004年度“中国民营企业百强”的第30位“带头大哥”,冯海良说,他的事业才刚刚开始,离第一还远着呢!

没有人知道冯海良的第一到底指向何方。可大家都知道,冯海良是一个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永远的创业者。通往第一的路还很长,我们真诚地祝福冯海良和他领导的海亮集团:一路走好!

 


推荐新闻

上一篇:【中国工业报】海亮:将品牌建设进行到底

下一篇:【中国有色金属】网站群助力市场博弈

返回
诞生于1989年的海亮集团,乘改革开放之天时,借浙江先发之地利,聚勠力同心之人和,成就了一个中国民营企业从小到大、由大变强的典范。集团管理总部位于杭州市滨江区,现有境内外上市公司3家、员工2万余名,总资产超570亿元,产业布局12个国家和地区,营销网络辐射全球。2019年,集团营业收入1879亿元,综合实力位列世界企业500强第468位、中国企业500强第117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24位。旗下的海亮教育集团是国内首家在美国上市的基础教育集团、中国民办基础教育的标杆,海亮股份在亚洲、美洲、欧洲设有19个生产基地、是全球铜管棒加工行业的标杆和领袖级企业。